網(wǎng)絡作家烽火戲諸侯逾400萬字“爽文”大IP《雪中悍刀行》被搬上熒屏,本被寄托跨年度武俠扛鼎作之厚望,卻在熱播過程中毀譽參半——因武戲、濾鏡等突出問題,一星差評不在少數(shù);擁躉們看到的卻是另一番景象:想象豐富,角色豐滿,意境深遠,俠義精神塑造更是近年少見。
武戲、文戲評論呈現(xiàn)出巨大差異,不僅在于觀眾對劇中武打的高期望以及受到武俠/玄幻的類型固化影響,更深層癥結在于文學創(chuàng)作和影像表達這兩者之間的轉(zhuǎn)化機制和跨界愛恨。導演宋曉飛之前在專訪中明確說武俠部分“級別越高越看不清招數(shù)”,需要很大想象力去補充,他是在用電影化的思維和手段去塑造一部基于爽文的IP大劇。筆者認為,問題并不能單單歸結于類型固有模式或受眾的審美單一與疲勞,而是無論網(wǎng)絡爽文,IP大劇,或者文藝電影,都不能脫離這個鮮活而奔騰的大時代,要在時代需求中找到不同藝術間最合理的分界線和契合點。
爽文原著,勝在想象力江湖與寫意化武術
網(wǎng)絡爽文最重要特色在于敢想,敢寫,敢發(fā)揮,盡力彌補讀者心中達不到的現(xiàn)實缺憾?!堆┲泻返缎小吩谝徽?ldquo;小二上酒”把北涼王世子徐鳳年刻意貶為滿臉胡碴,市井衫麻,被父親三年外放歷練,逃荒般回城,被小二低看。但出生決定論,人鳳終究是人鳳,一步步從不會武功到江湖巔峰,終成北涼王接班人,所謂“白衣仗長劍,公子世無雙”。
原著在歷史想象力上也是恣意妄為。借助春秋戰(zhàn)國諸侯爭霸的歷史背景,實取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典章制度、文化精神等,并雜糅儒道釋三者的哲學內(nèi)涵。烽火戲諸侯刻意打通武俠和奇幻兩個不同領域,虛實摻雜,獨創(chuàng)了武功九品制,春秋十三甲;細摹了一品四境,金剛、指玄、天象、陸地神仙之奇妙。
小說《雪中悍刀行》行文隨意中帶著灑脫,戲謔中常有意外轉(zhuǎn)折,爽文典型的短句和短兵相接的對話加快了節(jié)奏感。而其武打場面風格言簡意賅,重寫意,著神韻,幾筆呵成,勝負剎那間已分。既沒有金庸武俠中各種門派淵源和招式介紹,也少見古龍江湖中劍光斗法的細膩和你來我往。所謂“一招便敗”在《雪中悍刀行》中是屢試不爽的套路,留下無數(shù)遐想空間。
IP劇改編,夾在網(wǎng)絡爽文和電影化追求間
如何將這種想象力江湖和寫意武術轉(zhuǎn)為視聽符號為主的電視劇,是橫亙在《雪中悍刀行》面前的核心問題。雖然當下IP跨界改編,或者更具體說武俠、玄俠、修仙、神怪電視類型都是在觀眾的愛恨交織中收獲流量和資本,但這次《雪中悍刀行》里“文戲在線、武戲坍塌”爭議尤其分裂和喧囂。
改編的IP劇沿襲了原作的獨特主觀想象。徐鳳年依然充滿主角光環(huán),膏粱子弟,武學奇才,王室繼承,大黃庭一夕功成。對比同一時段湖南衛(wèi)視播出的《小敏家》的再婚家庭打斷骨頭連著筋的糾葛,《雪中悍刀行》一路開掛,無限風光。但其人物塑造并非走《扶搖》《天盛長歌》這樣“大男主/女主”路數(shù),而是靠前后反差來完成,就像徐鳳年從天下第一紈绔到世間奇?zhèn)b的踏雪修煉之路,其父親徐驍、第一配角老黃/劍九黃、武當掌教洪洗象、以及女主西楚公主姜泥皆張力巨大。
同時,《雪中悍刀行》在文化形式上出現(xiàn)了諸多有益嘗試。如來自先秦的《土冠辭》與晉代的《抱樸子》的文辭,水墨國風片頭,張漁手繪的丹青配合悠揚詭異笛聲透出肆意瀟灑的江湖味,而片尾“雪中說書”,不僅填補情節(jié)空白,還將劇情整體氛圍拉向傳統(tǒng)說書匠的章回體意境中。所以,文戲在角色塑造、感情發(fā)展、文化氛圍,甚至服裝、道具、舞美等方面都可圈可點。
但想象力不能拯救“武戲坍塌”的詬病。身肩跨年度武俠扛把子的重任,不少觀眾眼中《雪中悍刀行》的最大敗筆就在這想象力過于豐富的武打場面。如果說新版《絕代雙驕》和《倚天屠龍記》里的動作戲像“舞千年”,《雪中悍刀行》前十幾集的武打如“慢動作”,悍刀成鈍刀。張?zhí)鞇埏椦莸哪蠈m仆射一出場刀都沒出鞘,就憑“內(nèi)功”把一圈人掀翻,慢鏡頭動作再配合尷尬的Pose,很多打戲基本正反鏡頭都省了。
原著中省略式的武打場面被導演宋曉飛刻意轉(zhuǎn)為“寫意”風格,或者說他心中追求的“電視劇電影化”的濃烈體現(xiàn)。宋曉飛畢業(yè)于北電攝影專業(yè),此前參與的都是電影,《雪中悍刀行》是他首次執(zhí)導電視劇,他骨子里還是想用電影的靈魂和手段來淬煉劇集。
前段時間宋曉飛曾在訪談中談到這種“電影感”在武戲上的體現(xiàn)是寫意和留白:“可能人物一拳過去你看不到他是怎么揮的,但我們做了一些面部的變形等身體反應,讓觀眾去不由自主地思考剛剛那一瞬間發(fā)生了什么,兩者都是什么級別的高手。這其實是基于寫實原則采取的寫意手法”。宋導電影化的追求讓劇中文戲更精煉、曲折、角色對比強烈,卻可惜武戲處理得并不完美,寫意有時顯得隨意,留白變成空白:武戲多采取快速斷點剪接,省去短兵相接的過程,只有動作的發(fā)出、落點和結果;而升格攝影(拍攝時速度高于正常每秒24格速率以達到慢動作效果)則用來強化渲染原著中“一招落敗”的感覺。這樣刻意的“飄逸感”被反復使用,形式單一,幾乎每一場打斗如出一轍,完全撐不起本該豐富多樣、具有視覺沖擊的江湖武戲。
其實,作為“最中國化”的武俠電影,從來都有“寫意”和“寫實”兩種,此間轉(zhuǎn)變既根植于藝術家的主觀審美與執(zhí)鏡能力,也依賴于觀眾隨著時代變化的接受意愿和程度。1920年代末《火燒紅蓮寺》系列的第一代武俠片就是神劍亂舞、大俠飛躍的特效展示,這種“怪力亂神”的影像表達反映了當時軍閥的混戰(zhàn),也是對時代英雄的呼喚。李小龍在1970年代掀起的是寫實風格,講究硬橋硬馬、拳拳到肉,風格硬朗扎實,充滿力量感,“功夫片”一度風靡全球。而李安的《臥虎藏龍》在新世紀帶來的則是武俠的回歸,雖然當時在國內(nèi)影迷中也遭到“不真實”的噓聲,但威亞運用、數(shù)碼技術的創(chuàng)新、傳統(tǒng)刀劍棍棒的招數(shù)展示開創(chuàng)了飄渺、唯美的新武俠。
在時代大潮中找到爽文、IP劇、電影的分界線和契合點
武俠的寫實或?qū)懸獠⒉皇菃栴},關鍵是如何形成確定的個人風格,得到觀眾認可,并在風格之上契合時代大潮,平衡最時髦的爽文、最大眾的電視,和最個人的電影三者之間的不同訴求與受眾心態(tài)。
所有改編都是現(xiàn)實的反映。由是觀之,就相對容易理解輿論對《雪中悍刀行》的口水仗和毀譽觀:觀眾抱怨《雪中悍刀行》的武戲如此拉胯,慢鏡頭大招頻出,因為我們生活在維利里奧所言的“加速”社會,各種視頻號都強調(diào)“短平快”,只能象征性去懷舊“從前慢”;導演宋曉飛懷疑大數(shù)據(jù)推演和拒絕“注水”五六十集去擴大經(jīng)濟效益,是想在電視劇播映普遍浮躁的大環(huán)境中“敢把自己的誠意拿給觀眾”,實現(xiàn)電影的個人風格化追求。
快意江湖實則是時代映射。傳統(tǒng)金庸、古龍味的“主流”武俠,其歷史寄托和武功譜系都已成廣陵絕散,各類新武俠和改編影視劇更像是喧囂的社會寓言,而爽文、IP劇以及文藝電影之間的“跨界融合”“優(yōu)勢互補”才是這個時代的最優(yōu)方案。前有李少紅將古典美學和女性視角注入《大明宮詞》《橘子紅了》等一系列兼具藝術性與影響力的電視劇,海外有網(wǎng)飛、迪士尼、HBO不斷用電影的標準來策劃和制作各類劇集,同時吸納優(yōu)秀的爽文,由《冰與火之歌》改編的《權力的游戲》就是最好的例子。網(wǎng)絡武俠的奇幻化、風格化是大勢所趨,電視劇的精致化也是必然,如何把網(wǎng)絡爽文拍成符合鐵粉期待、極具個人風格又蘊含文化魅力的電視劇,是巨大考驗。這一探索過程不會一帆風順,可能就像如今的《雪中悍刀行》一樣,但天下武功,萬變不離宗,其秘訣就是向這個時代尋求最真實的答案,最熱烈的受眾,最合理的分界和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