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位于北京市海淀區(qū)的一家舞蹈機構門店忽然關閉,一些學員家長圍在門前,其中一位家長表示,自己剛剛交了兩萬余元學費,而這家機構負責人只在家長群中留下一份文件和一句“抱歉,確實太突然”。
再往前看,今年10月份以來,隨著成立21年的老牌英語培訓機構韋博英語成人業(yè)務閉店潮的蔓延,不到10天時間,北京、上海、杭州、成都等地陸續(xù)曝出韋博英語培訓機構閉店的消息,受此影響,面向兒童業(yè)務的“開心豆”也未能幸免。
近年來,教育培訓市場需求旺盛,資金不斷涌入。然而,有些培訓機構融資后燒錢擴張,資金難以迅速回籠,導致資金鏈斷裂,最終攜款“跑路”。“套路跑”已成為貼在培訓機構身上的“標簽”之一。
沒有心理準備的“危機”
往往是最后時刻,孩子和家長才能得到準確消息,甚至帶著孩子來上課時才發(fā)現人去樓空。
對于媒體總結出的這一點,河南的白女士深有體會。“沒有心理準備”,是培訓機構忽然關閉時,她和眾多家長的反應——因為僅僅一個晚上的時間,她給孩子報名的早教中心就關了門。
和白女士一樣,很多家長都是在這個早教中心交了錢,辦了卡,但沒有消費過幾次就遇到了機構“玩消失”。“有的家長剛辦了上萬元的卡,還沒上過幾次課,就遇到了這種事。”
盡管這家早教中心聲明“將負責到底”,但依舊讓很多家長看不透,為何就在幾天前,機構工作人員都還在推銷相關課程,并稱有限時優(yōu)惠。
北京市的一位小學生家長不久前也向媒體講述了自己的遭遇。她為女兒選擇英語培訓機構的時候,那家機構要求她先交錢“等班”,“滿8人以上才能開班,然而兩個月了,我們左等右等都等不到開班的消息。”她感覺到異樣,想要退費,卻被工作人員苦苦相勸,看她態(tài)度堅決,工作人員開始改口,要求她帶著孩子聽一節(jié)課再做決定。她越發(fā)狐疑,“感覺就是在拖延時間”。她最終通過“投訴”成功退費了,不久,果然看到那家機構關門歇業(yè)的消息。
這樣的“奇葩遭遇”絕非個例。
據上海市消保委透露,2019年僅上海就有30余家培訓類機構“消失”。這些消失的,既包括正常倒閉的機構,也不乏涉嫌惡意欠費、被物業(yè)強制關門的機構。而在全國范圍內,企查查提供了一個讓人吃驚的數字:2019年共有1.2萬家教育機構關停。
教育行業(yè)極其依賴現金流,一位教育機構創(chuàng)始人表示:“如果把公司的預收款停掉或者減少,背后又沒有足夠的資金支撐,估計80%的教育公司都活不下去。”一旦如此,教培機構的信任危機將變得更加嚴重。
“超額”預收費用“陷阱多”
上海市消保委數據顯示,2019年1月1日至10月11日,上海市消保委共受理教育培訓服務投訴8237件,其中,投訴量最多的,就是英語類培訓。而培訓機構的付款方式,明顯成為消費者被套的主要原因。
投訴顯示,培訓機構大都將課程周期設置為1~2年,少數長達4年,相應的培訓費用高昂,而多數培訓機構要求消費者一次性付清費用。
對于培訓行業(yè)的弊病,相關部門顯然已經有了深刻認識,并發(fā)出了全面規(guī)范的信號。
今年發(fā)布的《關于規(guī)范校外線上培訓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有的培訓預付費過高、合理退費難,用戶消費風險大。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校外線上培訓質量、增加了中小學生課外負擔和家庭經濟負擔,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規(guī)范。
而在培訓費用的收取時間跨度上,許多培訓機構與《意見》的規(guī)定相去甚遠。
《意見》指出,按課時收費的,每科不得一次性收取超過60課時的費用;按培訓周期收費的,不得一次性收取時間跨度超過3個月的費用。
北京市民賈女士的遭遇顯然“嚴重超時”。
據了解,今年7月底,她在位于朝陽區(qū)的一家培訓機構為孩子報了將近2萬元的課程(144課時),上了18個課時之后,在11月份得知培訓機構關門的消息。
據這家培訓機構的回復,如今“正在積極尋求解決辦法,爭取在最短的時間內復課,肯定不會跑路。”
在全國范圍內,這樣預收費用的校外教育培訓機構關門甚至跑路現象并不少見,引發(fā)了許多糾紛。
據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記者了解、統計,在各地家長和培訓機構間發(fā)生糾紛,引發(fā)集體上門維權的,大多是因為預先收取了數千元甚至上萬元的培訓費用。事發(fā)后,家長提出退費等請求,許多都難以得到合理解決。
“常態(tài)監(jiān)管”和維權意識不能少
對培訓機構“收錢、變老板、關門的套路跑”現象,上海市律師協會副會長、上海恒建律師事務所主任律師潘書鴻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分析認為,這樣的行為已經涉嫌詐騙犯罪。
潘書鴻表示,判斷是否成立詐騙與否,有個基本條件,就是看其有沒有違背誠信,虛構事實和非法占有財產。一個公司借培訓之名,向不特定的民眾收取培訓錢財后,又不履行承諾,反而變更老板,又關門跑路,這在法律上,就屬于詐騙。
“這種打著培訓招牌的公司在設立當初就需要加強監(jiān)管。”潘書鴻表示,要防范培訓機構的“套路跑”,更需要加強“常態(tài)監(jiān)管”。
遇到培訓機構倒閉,家長該如何做?
北京市地平線律師事務所律師胡永平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有的教育培訓機構出現資金鏈斷裂,很多是因為將學費挪作他用,甚至一些機構把預付費包裝成理財產品,聲稱預交越多就可以得到越多的利息,以利息來抵扣學費。不過,一旦“投資”失敗,就會血本無歸。
胡永平說,家長在給孩子報名校外培訓課時,要避免跨年預交費。如果培訓機構強制超長時間預交學費,家長可以向教育部門舉報其違規(guī)行為。
“報名課外培訓要簽合同,付費后一定要索取發(fā)票。”胡永平提醒家長,一些培訓機構在合同上的機構名稱跟在工商機構登記的公司名稱不一致,而發(fā)票上通常顯示的是真實的名稱,索要發(fā)票有助于家長了解培訓機構的真實身份。
胡永平表示,遇到“套路跑”家長有兩個法律救濟途徑:一是通過訴訟解決。家長可以依據合同法和雙方簽訂的合同,向法院起訴,要求對方承擔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二是向公安機關報案處理。有些培訓機構從一開始就是利用教育培訓的幌子,通過收取學員的預付學費來吸收公眾資金,并將其挪用于其他投資,其行為已經涉嫌非法集資或詐騙。對于這種情況,家長可以向公安機關提供線索,請求其立案查處,并追回損失。(記者 韓亞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