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秦瑾(蘇州大學)
9月30日,河南商丘。謝同學在教室上了大學生涯的最后一堂課,專業(yè)課老師對即將畢業(yè)的學生們講了3件人間清醒的事情,分別是果斷放棄、不要后悔、接受平凡,老師稱既然自己已經選擇了以后就不要后悔。謝同學稱,自己聽后一腔熱血,感覺老師說到了自己的心坎里,當時很多同學都很觸動。(10月3日 白鹿視頻)
10月3日,“大學最后一課老師告誡學生接受平凡”登上微博熱搜,這個話題引發(fā)了無數(shù)網友的共鳴。其實,能否接受平凡早就不是個新鮮話題。知乎上曾經有個問題,“你什么時候發(fā)現(xiàn)自己只是個平凡人”,下面有個高贊回答這樣說,“高中的時候,努力學習,最后還是沒考上理想的大學;大學畢業(yè)時候,用力證明自己,可最后去的公司,并不如自己想象中那樣厲害;工作后,拼盡全力完成KPI,到最后卻發(fā)現(xiàn),再怎么拼命,不過是日復一日過著普通的一生”。
平靜的文字卻流露出太多的不甘,其實他痛苦的根源無非就是覺得自己的人生不應該這么平庸,但事實是你本就是一個平凡的普通人,學會接納這個自己,才是人生的必修課。正如周國平所說,“人世間的一切不平凡,最后都要回歸平凡,都要用平凡生活來衡量其價值。偉大、精彩、成功都不算什么,只有把平凡生活真正過好,人生才是圓滿”。
當一個人無法接受自己的平凡時,他往往就會在精神內耗和無效內卷中不停地后悔和掙扎。而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每個人一生中都在追求著一種優(yōu)越感。精神內耗和無效內卷,就是把這種優(yōu)越感同一化,物化了。不良的內卷競爭導致人們對于成功的、有價值的人生的看法不斷固化,就好像最終大家都在一條跑道上跑步,而終點卻被拉得更遠,不平凡的定義也在被不斷拔高。所以他永遠追求不到自己想要的所謂“成功人生”,也永遠難以與自己和解。
但是,什么是真正的接受平凡?接受平凡不是擺爛,更不是渾渾噩噩的度日。楊絳曾說:“我們曾如此渴望內心的波瀾,到最后才發(fā)現(xiàn):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和從容。”在筆者看來,“渴望內心的波瀾”這是至關重要的,真正的接受平凡不是失敗時自我寬慰的借口,不是待在舒適圈里的永恒理由,更不是無所事事,碌碌無為的托辭;真正的平凡是在向往過,追求過,嘗試過人生的無限可能性后,擁抱自我,接納自我,與自己和解,相信接受平凡也可以是生命的答案。接受自己是一個平凡人,不等于放棄應該有的努力,“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熱愛生活”,每一個不愿意妥協(xié)的靈魂的掙扎,每一個人對另一種人生可能性的追尋,都會為平凡的生命底色增添另一種絢爛。
所以,我們?yōu)楹尾蝗プ鲆粋€樂觀的選擇,躺平有時,積極有時,休息有時,工作有時,因為人生就是這樣,平凡或許是生命的最終出口。正如尼布爾所說的那樣,“對于可以改變的,給我勇氣讓我能夠改變;對于不能改變的,請給我力量讓我去接受”,接受自己的普通,也拼盡全力去與眾不同,這才是關于平凡必修課的真諦。